母子两人从未“正视”过彼此 如今眼含温情相视凝望
一面锦旗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,也寄托着一份份真挚的情意。这天,我院视光中心的刘爱琴主任又一次收到患者送来的锦旗。我们希望把这个故事,献给那些和主人公有着相同境遇的朋友们,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困扰。
故事的主人公叫小亮,是一位宁夏男孩,自幼喜爱画画,梦想着将来能成为一名画家。终于,通过不懈努力,小亮如愿考进国内一所知名大学的美术系,他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了。
心中的忧愁,他不愿提及
期盼已久的大学生活即将开始,怀着对未来的憧憬,小亮拿起画笔,继续逐梦。但是意外也随着希望一起降临了。
开学后不久,小亮发现自己在作画时越来越吃力,甚至无法完成课业。看着同学们的成绩渐渐超过了自己,他的心中满是焦虑,并逐渐开始否定自己,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,拒绝上学,只得休学回家。
小亮性格内向,从不愿意将自己的苦恼和他人分享,家人和朋友也不明白,为何对画画有着狂热执着的小亮再也不愿拿起画笔了。
原因找到了
看到孩子越来越消沉,小亮的父母万分焦虑,希望小亮能跟他们吐露心声,但由于小亮拒绝沟通,他们只得带他去心理诊所进行检查。检查后,医生确诊小亮患上了抑郁症。
经过心理疏导,小亮终于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,说出自己深藏多年的秘密:“在上大学之前,我就发现自己在作画时眼睛经常会产生酸痛感,有时候看东西会重影。可没想到,这个问题在上大学后越来越严重,现在已经没法继续画画了。“
他还告诉父母,照镜子的时候他经常发现自己的眼睛总是向外偏斜,每当看到这样的自己他都会觉得很怪。渐渐地,他开始有意躲避同学和老师的目光,怕自己的样子遭到嘲笑。就这样,小亮逐渐不愿与人相处,喜欢一个人看书和画画。
“我一直觉得自己的眼睛很像妈妈,从小妈妈就没有正眼看过我,她的目光非常凶。”小亮隐隐意识到,自己也许遗传了妈妈眼睛的某些问题,而懂事的他害怕袒露实情后会伤害妈妈。
她,解开了孩子心中的郁结
得知真相的父母没有片刻迟疑,带着儿子赴京求医。几经辗转来到我院,找到了刘爱琴主任。
“一个身材高大、年纪轻轻却一脸凝重的小伙子”,这是刘爱琴主任见小亮时的印象。经过检查,她发现小亮的眼睛不仅存在比较严重的外斜视,同时还有垂直斜视,双眼交替上瞟,没有双眼同视功能。通俗地讲,就是小亮在睁开双眼的情况下看不出物体的立体感。
刘爱琴主任深知小亮应尽快接受斜视矫正术,但孩子严重的抑郁症让刘爱琴主任有些犹豫。她与小亮进行了多次沟通,耐心地劝导他。多次交心的谈话后,小亮内心的阴霾渐渐消散,恐惧也慢慢稀释,他表示愿意接受。
为了减少他的痛苦,刘爱琴主任为他设计了一次性同时解决垂直和水平斜视的方案,并告诉小亮,术后他就能无忧无虑地追逐梦想了。
让我陪儿子一起做
刚刚安排好小亮,小亮的妈妈突然出现了,“刘主任,我想陪儿子一起做!”妈妈的话让刘爱琴主任一惊,但这也在她的意料之中。其实,在为小亮检查的同时,刘爱琴主任已经注意到陪同前来的妈妈也患有非常明显的外斜视。
“我以前一直不想做斜视。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,而且也到了这个年纪。但是一想到孩子随我,我就真心觉得对不起孩子,这次我想陪我儿子一起做,跟他一起承受的痛苦。希望您也能给我做斜视矫正。”妈妈的诚恳打动了刘爱琴主任,她微笑着点头答应了,并为小亮的母亲也精心设计了方案。
生平温柔相视
术后的小亮,看事物也有了立体感。看着镜中的自己,小亮的脸上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。妈妈感慨道,“从来没见他这么灿烂地笑过”。小亮笑着对妈妈说:“您的目光也变得很温柔了呢。”母子俩相视而笑,眼里却都闪着泪光。从母亲的眼里小亮感受到了一种无以名状的力量。
看着痊愈的母子俩,刘爱琴主任内心无比欣慰。此时的她希望告诉更多的人,斜视应引起所有人的重视,因为它不但会影响外观,让患者感到自卑,而且还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
斜视矫正不仅是容貌改观的重要手段,更是建立良好的双眼视觉功能和视觉发育平衡的必要条件。在此提醒大家,如果发现自己身边有斜视患者,一定要对他们表现出包容,不要歧视嘲笑他们,并建议他们及时进行就诊。